殷墟大邑商布局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习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殷墟作为3000多年前盛极一时的大邑商前后达250多年,一个盛世大国必有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殷商文化影响广泛而久远,但人们多知其甲骨文和青铜器,少知商王朝之都邑建设布局、规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要把考古学和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结合起来,以一个新的视角,去挖掘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做到古为今用,带给人们鉴古察今的启迪,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以“殷”为都城的商代晚期,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武丁时期,其势力东北可达辽宁,西南至川陕,南抵江淮,西面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高原,其兵锋所及更远至长江以南地区,但主要治理区域还是中原一带,成为古代东方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邑”:会意字,上表疆域,下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城市。商王朝实行一种“内外服”的二元统治体制。“内服”指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 是商王及其官吏们经常活动的地区。王畿范围方圆半径约300公里。“外服”指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即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从商代晚期的甲骨资料看,在都城以外王畿之内还设有许多王室田庄。王畿周围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邑”,处于商王朝外围的方国相对独立,但也受商朝势力影响,这些方国都拥有各自的都城。对于商王朝都城的称谓,甲骨卜辞多称“大邑商”“天邑商”等,而没有直称其都城为“都”的,“都”字的产生是比较后起的,所谓“大邑商”“天邑商”“商邑”是当时商都城的专有名词,与之组合的“邑”,在绝大多数场合下只是一个一般性通称,即上至王都、地方性的中心聚落,下至一般性村落,都可称“邑”。《尉缭子·兵谈》云:“量土地肥跷而立邑。”可见聚落非自然形成,一般经过人为有计划的规度,说明聚落是一种具有行政建制单位性质的社会组织。殷墟是商朝鼎盛时期的大都邑,据宋镇豪先生研究,武丁以前约14万人,帝乙帝辛时大概23万人上下。王畿人口,在帝乙帝辛时,各邑族加上王都大致有90万人至140万人。

  作为古代东方大国都邑的殷墟,以其风格独具、规划科学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大国气派而卓绝一时。

  殷墟都邑的建设经历200多年,3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有个自然成长过程。殷墟大邑商布局是“葡萄状”模式,殷墟是一大邑聚落群形态,即小屯宫殿区属于王族族邑,也是殷墟大邑商的中心,其周围是星罗棋布的向心式的层层小族邑,族邑聚落成员因血缘关系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聚族而居、聚族而葬、宗法关系严格的族邑聚落,且聚落分布模式呈集群分布。以“族”为社会单位的聚落围绕在宫殿宗庙区周围,就是说殷墟大邑商布局上是“多点”生长,而不是“单点”膨胀,就像一串葡萄,每一颗葡萄是一个单独的族邑,各个族邑都是相对独立的聚落单元,族邑布局疏密有度,族邑之间有道路、水渠相连,有田野、树林、草原相隔,给各族邑聚落自身的发展留下生长空间,这种“葡萄状”的布局模式蕴含着现代城市“留白增绿”的理念。

  习在殷墟参观了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马和战车是古代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车在殷墟时期已成为贵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和军队征战的武器,并被广泛使用。殷墟时期水陆交通网已十分发达。陆路交通呈中心王邑向外辐射状,有大道和小路成网状分布,殷墟各族邑被两条大型壕沟(水路)连接在一起尊龙人生就是博!注册,壕沟两端都与洹河相通,是重要的水运交通通道。殷墟作为都邑选址,选择洹河自然形成的一个“S”型弯曲,丢弃城墙的封闭思维,充分利用自然屏障进行防御,构思独特,这种开放式的设计风格,一方面展现了商人开阔的视野,同时勾勒出殷墟枢纽经济开放格局。

  商人在选择殷墟时已充分从生态环境方面加以考量,重视整体规划。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殷墟一带平均海拔78米左右,位于太行山东侧、华北平原南部一冲积扇平原上,卫、漳、洹、滏四水穿流而过,雨水充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有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殷墟宫殿区内发掘到大面积的池苑(有池水林木的地方)和建筑考究的两条大型人工壕沟,既可以为制陶、铸铜作坊提供水源,又可防洪灌溉,还有防火的功能尊龙人生就是博!注册,另外,还能为周边大型建筑基址用土提供材料,体现了商人的智慧。旁临池苑有台榭类建筑,池苑与宫殿建筑之间布局科学,浑然一体,其水城共融的环境彰显“天人合一”的理念。

  殷墟大邑商以其风格独具、规划科学的建筑体现出宏阔的格局和大国气派。殷墟大邑商功能分区清晰,有宗庙区、宫室区、平民区、手工业作坊区。宫殿群内部也有一定的分区布局,殷墟小屯宫殿区历年来发掘80多座宫殿建筑基址,这些宫殿建筑体量恢弘,布局规整,从事政务的殿堂和用于居住、娱乐的宫室是分开的,宫室区建造施行“前朝后寝”的布局。殷墟大邑商及宫室区均按照中轴线的规制布局,宫室区居中,左右对称分布,按不同的功用分区,各区都是独立的四合院形式。宫殿宗庙区还发现有功能明确的祭祀区、池苑区、大型活动场所以及倾倒生活垃圾的堆积区等。

  夏商时代施行城郭制和守在四边制两种都城军事防御制度,而殷墟时期施行的是守在四边制都邑军事防御制度,其原因首先在于王室内部稳定巩固,结束了中商以来因王位继承而发生的混争;其次是武丁以后国势逐渐强大,都邑没有必要建造城墙。因此,殷墟时期淡化都邑地区的军事防御,考古发掘不见围绕宫殿区的城墙设施,壕沟与洹河河湾一起组成方形防御设施,起宫壕的作用,都邑地区的安全主要通过加强周边地区的军事防御来予以保障。当一个国家处于社会动乱、国势衰弱时常选择城郭制,而和平时期和国势强大时期多选择守在四边制。东周以后中国的古代城市“无处不城”,甚至有多重城墙,而殷墟守在四边制都邑军事防御制度昭示出殷商的强盛国力。

  我国城市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用“卷心菜”模式记录下一个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北京市是最典型的,从道路形态来看,二环、三环直至七环,圈层与圈层之间没有“留白”的空间,就像卷心菜一样层层包裹得严严实实。应借鉴殷墟“葡萄状”布局模式,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主城引领、多组团、多节点”大中小城市、中心镇和特色村镇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构造大小有别、错落有致、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新格局。注重实行战略留白,城市组团之间由绿廊、水系和湿地隔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通过这样的空间布局调整,改变“单中心”蔓延的状况,实现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从“单中心”过渡到“多中心”的“葡萄状”结构,各点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空间形态,做到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殷墟壕沟之内自北向南依次为寝殿区、宫殿祖庙区、庙社区和多族邑生活区,再外是墓葬区,空间格局秩序规整,城市功能布局合理,每个族邑都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体,包括居住区、生产区和墓葬区,同一个族的人在一个族邑内共同生活和生产,去世后按一定的规制与本族人葬于邑区之内。事实证明,过去的不代表陈旧落后,城市决策者应该转变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正确认识殷墟大邑商“葡萄状”布局的先进性、科学性,改变城市发展模式,让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实现职住平衡,切实降低上班族的交通时间成本,探索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借鉴殷墟“族邑聚落”的特点,在城市规划时应特别强调各组团功能相对完整,围绕15分钟生活圈来打造职住平衡的新型社区,在社区居民步行一刻钟范围内满足居民的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方面需求,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和枢纽设置,实现“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建设智慧社区、宜居社区,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内涝问题跟过去城市建设过程中大规模推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是相关的。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应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当年的殷商先民,在殷墟大邑商建设的就是“海绵城市”的样板。殷墟宫殿区内发掘大面积的池苑和纵横交错的排水沟以及宫殿区周围的大壕沟,既防洪消防,又美化环境,碰到水涝的时候,池苑可以自行蓄水,天旱的时候,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起到了调节池的作用。殷墟的道路路面均用直径2厘米左右的鹅卵石、碎陶片、小砾石和碎骨头铺成,使雨水能够顺利地渗透到地下,路侧还有宽1.1米的排水沟,并且采用陶土烧制的地下排水管道,雨水经保留、自然过滤和净化后缓慢排入河流和土壤中。应加大城市转型中的“双修”工程,即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加强绿色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完善城市山湖林草水生态系统;更应该积极主动推行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增强城市韧性,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安全、更舒心,突出防洪和景观功能。让城市保有适度的“留白”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定的生态空间和发展余地。殷商时期的先民尚且知道城市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要认识到城市增长的必然性,尽可能顺应地形、保持地貌,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建设和谐宜居韧性智能之城。

  城市路网就如同城市发展的大动脉,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定有一个发达的交通体系。《尚书·洪范》记载:“王道荡荡,王道平平,王道正直。”作为当时东方商品贸易的“桥头堡”,殷墟大邑商规模宏大,城内道路纵横,布局规整。到目前为止,殷墟共发现6处道路遗迹,其中一条南北向的大道,东西宽15米至20米,均用直径2厘米左右的鹅卵石、碎陶片等铺成,向北通向小屯宫殿宗庙区,是贯穿殷墟的主干道之一。在武丁时代,已通过发达的交通来获取万里之外的和田玉石。从考古发现来看,殷墟并没有冶炼所需的原料铜矿,而江西瑞昌铜岭是当时重要的原料来源地,其重要的运输方法是水路运输,说明当时的商人有长途行船的能力。可见,殷商时期的商人“肇牵车牛远服贾”,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与其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是分不开的。现代城市经济的竞争,其关键是枢纽之争。城市在规划建设时应夯实对外联通主骨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尽快开通铁海班列、中欧中亚班列,积极参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将各种类型的枢纽用快速交通系统连接起来,并提高连通密度,使其成为高效转换、功能强大尊龙人生就是博!注册、互为支撑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在城市发展初级阶段,一般为“单中心”城市格局,适合环射状路网。逐渐地,城市发展形态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布局形态转变,而“方格网型”快速路网网络连通性好,能有效避免三角网、多路交叉、畸形交叉等带来的问题,因此,“方格网型”骨干路网体系更有利于支撑城市的发展。

  殷墟是一座建立在工贸上的都邑。《帝王世纪》载:“纣宫九市,车行酒,马行炙。”《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可见殷墟大邑商富丽堂皇,不仅规模可观,经济发达程度已是繁华至极,而支撑其经济发展的手工业作坊星罗棋布,这一时期手工业迅速发展,种类很多,分工细密,不仅有青铜制造、陶器制造,商人的瓷器、铁器、玉器、骨器等制作工艺也非常发达,还有纺织业、酿造业和其他服务行业。商代青铜铸造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犹如现今的钢铁业,可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其手工业制品,制作技术复杂,工艺精湛,造型奇巧,很好地诠释了制造强国的工匠精神。为了便于管理和运输,殷墟手工业作坊在选址时有周密的考察,布局上离宫殿区不太远,又考虑到噪声、空气、水体污染,离宫殿区也不能太近。殷墟的青铜冶铸、治玉、治骨、制陶等作坊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故多因地制宜沿洹河两岸分布。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中应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枢纽经济的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布局主导产业,根据不同的陆港枢纽经济区、高铁枢纽经济区和临空枢纽经济区,引入不同偏好型产业,重塑产业布局。工程船格网航向格网艏向给水处理给水软化装置格网格子线共电式电话机留隍鹿湖温泉根厚